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4篇
航空   63篇
航天技术   31篇
综合类   12篇
航天   2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中国航空学报》2020,33(12):3550-3563
Gradient distributions of temperature and deformation (GDTD) are crucial for achieving dual-performance discs of titanium alloys which is required by the service environment of aeroengine. However, heating, cooling and deforming sequence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titanium disc forming, which leads to difficulties for achieving GDTD due to a lot of parameters. To solve this problem, a whole-process model of the titanium disc forming for GDTD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the model, heating and cooling via heat radiation, conduction and convection, and deforming by local loading with mold chilling are all considered. Experiments on heating and cooling as well as deforming were carried out by using a furnace and the Gleeble-3500 machine. The experimental data are used to determine thermal parameters and constitutive relations of the IMI834 titanium alloy, and then to verify the reliability of the model. Then the model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evolution rules of temperature and deformation of the titanium disc.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eating surface, furnace temperature, billet profile and loading rate play the core role for the control of GDTD, and thus a set of parameters were determined. Therefore, this work provides a base for developing a new forming technology of the dual-performance titanium discs with the approach of local heating and local loading.  相似文献   
62.
建立动态模糊径向基神经网络RBF( 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焊接接头力学性能预测模型,克服静态RBF和模糊神经网络( Fuzzy Neural Network,FNN)在结构辨识、动态样本训练及学习算法的不足。该模型的结构参数不再提前预设,在训练过程中动态自适应调整,适用动态样本数据学习,学习算法引入分级学习和模糊规则修剪策略,加速训练并使模型结构更加紧凑。利用三种厚度、不同工艺TC4钛合金TIG焊接试验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适用于预测焊接接头力学性能,为焊接过程在线控制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3.
参数化零件的装配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本文论述了以辅助线法生成的参数化零件为基础,交互输入定位关系、装配关系,通过平移、旋转等编辑操作功能,拼成装配图,实现了装配图与零件图的同步参数化驱动。文中对装配图的数据结构、装配过程实现的图形消隐等关键技术作了详细描述,并应用于实际工程,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4.
一种电离层物理模型及其在F1谷区形成讨论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高铭  肖佐 《空间科学学报》1992,12(4):289-297
在电离层F区考虑了三种中性成分的4种离子(O~+、No~+、N_2~+和O_2~+),从严格的电子和离子密度连续方程出发,由中性风所满足的动力学方程和离子运动方程解出水平中性风,从而得到离子垂直漂移速度,由此建立了一种电离层的物理模式;并用此模式,针对我国中、低纬(116°E,30°N)地区,讨论了光化学作用对F_1层的影响和动力学效应在F层中的作用。着重讨论由水平中性风引起的离子垂直漂移运动对F_1谷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光化平衡模式下,E区明显形成。在太阳活动低年夏季可产生明显的F_1“凸缘”。但仅靠光化平衡作用不能产生深的F_1谷区,也不能解释F_2层的形成;双极扩散是F_2层形成的主要机制;中性风的因素对E层影响不大,却可以在太阳活动低年夏季产生谷深在0.05—0.1的深F_1谷区。用此模式还计算了F_1谷区日变化,结果表明:中性风影响模式能较好地反映我国中低纬地区F_1谷区变化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65.
使用侧偏统计平均方法理性推导了不可压湍流的封闭方程组。侧偏统计平均提供了湍流脉动量的一阶统计信息,在引入加权漂移速度对称性及正交各向异性后,导出了漂移流的连续方程、动量方程及能量方程,最后依据湍流物理的唯象论,使用动量传输链概念模化封闭了整个方程组。方程组不含任何经验系数,保留了N- S方程的均化的非线性特性。其级数形式的能量方程与非线性现象多尺度层次现象相对应,具备了描述湍流统计平均流动及拟序结构流动的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66.
刷式密封中泄漏流动的多孔介质数值模型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通过对刷式密封的刷子中泄漏流动特点的分析,可以把刷子当作多孔介质来处理,从而建立刷子多孔介质的泄漏流动模型,这样可以简化刷子中复杂的泄漏流动,便于计算工程实际密封中环形刷子的泄漏量。   相似文献   
67.
基于UML的航空发动机仿真建模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0,他引:2  
面向对象建模技术是建立可重用和扩展灵活的航空发动机仿真软件的有效途径。本文论述了应用可视化面向对象统一建模语言(UnifiedModelingLanguage)建立航空发动机仿真软件模型的方法和过程,首次运用UML表示法中的用例图、类图、顺序图和活动图描述了发动机仿真软件模型,并用C++编程实现了仿真软件中发动机模型类库、算法类及图形界面类,在此仿真平台上成功的实现了某双轴涡扇发动机的稳态仿真和动态仿真。结果表明,UML是建立扩展灵活的发动机仿真软件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68.
电液伺服加载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阎杰  赵晓蓓 《航空学报》1998,19(1):50-53
讨论了电液伺服加载系统数学模型建立过程中的主要问题,结合正在使用中的一个被动式电液伺服气动力加载系统,给出了采用最小二乘法建立其数学模型的过程和结果,并从数学上证明了所建模型与被加载对象无关。  相似文献   
69.
液体火箭发动机是一种复杂的设备,测试其健康状况是一项昂贵且耗时的工作,需要进行大量的点火测试。针对液体火箭发动机模型复杂和不易建模等特点,提出了一种模块化建模方法,并以某大型液氧煤油发动机为例,搭建了仿真模型。为提高发动机维护效率和安全水平,设计并搭建了一种高效的实时数字化仿真平台,详细介绍了该仿真平台的硬件结构组成与开发流程,并对该平台操作系统的实时性、链路实时通讯可靠性以及数值方法的实时性进行了测试与分析。通过仿真,获得了该型号液体火箭发动机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压力、温度、流量、转速等多种类型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仿真数据与试车数据拟合程度较高,满足平台在软硬件层面的仿真可信度,具有良好的实时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70.
《中国航空学报》2023,36(4):442-454
The laser weapons will play a special role in the future high-tech war. To study the impact of airborne laser weapon on the System-of-System (SoS) effectiveness in cooperative combat, this paper proposes an indicator construc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the weapon capability indicator system and the combat simulation. The indicator system of capability is divided into 4 layers by the bottom-to-up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indicators. It can describe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icator layers from a qualitative perspective. Together with the 4 layers capability indicator system, a hierarchical framework of airborne laser weapon is established by the agent-based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Impact analyses show that the SoS effectiveness improv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laser weapon output power, the laser launcher diameter, and the photoelectric sensor pixel. But the SoS effectiveness promotion brought by the photoelectric sensor pixel is limited. The results can be us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actical airborne laser weap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